首页 万年历 十二星座 十二生肖 黄道吉日 民俗文化 周公解梦 查询工具 诗词大全 黄历生活
北京生子习俗
更新时间:2024-06-13 12:01:35

  老北京的育儿包含大量满族习俗。老北京皆知子孙娘娘、送子娘娘,是众娘娘中重要的一位。不少人家(不论旗汉)在家里供奉着这位娘娘。无子者供之,是为了求子。有子者供之,是为了保佑孩子健康成长。这位娘娘原籍关外,是满人进关时带到北京的,其原名叫做forifodo omosi mama,是满族萨玛信仰中的保婴之神。原称mama是满语,意思是奶奶,即祖母,进关后依汉俗而改称为娘娘,可能是汉俗称女神为娘娘吧。依北京旧俗,生子满三天必须洗三∵。老北京开玩笑说人有两个三,先洗三,后接三。自从洗三那天开始,老北京的育儿中是满汉舍璧的混合习俗。

  先说挂线。洗三之日可以挂线,弥月(满月)之日也可以挂线。自姥娘家始(满族称外祖母为姥娘。(红楼梦》中有尤老娘,即是。姥姥一称是华北汉族的称法),亲戚皆可挂线,当然本家长辈也可给孩子挂线。桂线就是用蓝白二色棉线挂在孩子脖子上。老北京不论旗汉皆有此举。线实际上来自满族习俗。满族萨玛信仰有背灯换索、柳树枝求福请祭。线就是由索演变而来的。依满族旧俗,为了孩子健康,用蓝白二色线和碎布条捻成索,挂在孩子脖子上。祭佛多妈妈(即前述forifodo omosi mama),并用柳树枝与神板相连。祭毕,将索从孩子脖子上取下,放入妈妈口袋里,挂在西墙神板下面。这是纯满族旧俗,来自其久远先世。满人入关将此俗带人北京,成了老北京习俗。再有,洗三之日,用艾蒿煮水给孩子沐浴,这时有添盆之俗。添盆就是亲友来贺时,将铜钱放入孩子沐浴用的盆里。这是汉族的古老习俗,但后来北京旗人的孩子洗三之日,没有不添盆的。挂线和添盆说明北京育儿是满汉合壁。

  满族人原不信佛教,而自古即保持其萨玛信仰。满人入关日久,至清中后期,满人从汉人学得与信佛有关的一些举动。依汉族古老习俗,最好将不好养活的孩子送到庙里,拜和尚为师。这个孩子虽仍养在家里,但认为是已经出家为僧,称为记名和尚。家长每年送给庙里一些钱以为谢礼。认为这样一来,孩子已不是在家人,而已成出家人,三灾八难不侵害出家人,不好养活的孩子就逃脱了灾难。人们开玩笑称这样的孩子为小和尚。还有的记名和尚由其和尚师傅赐以法名,就更带佛教色彩了。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至于婚配之年,必须还俗后始可议婚。怎样还俗昵?原来有一番仪式。孩子成年后,家长与老和尚商议要当,订出日期。到这一天,家长带孩子到庙里,先拜佛,然后拜和尚师傅。事先己在殿门口摆下一条板凳。礼拜完毕,老和尚手执木棍一根,朝孩子打去,孩子忙躲避,往外跑,老和尚追。孩子跑到殿口,只见有一条板凳拦路,孩子从凳上一跃而过,跑出庙外,仪式完成。这个仪式称为跳墙,这个孩子叫做跳墙的和尚。一跳了墙,就由僧返俗9就是还俗。还俗后即是俗人,就可以议婚了。这是纯汉族习俗。到清代后期,满族人家的孩子娇生惯养,所以不少到庙里记名的,后来跳墙还俗。不但一般旗人如此,连王公宗室家也有这样的。

  抓周是汊族的古老传统,满族原无此俗。满族原来的习俗是生男孩在门口挂弓箭,并无周岁抓物的举动。清代末期,满人家也效汉俗而行,也抓周,但与汉族稍有区别。满族男孩抓周时,备有小弓小箭,还有小刀之类,总之不失其先世的狩猎传统。

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版权所有:日历Copyright ©

滇ICP备2023005770号-15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