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万年历 十二星座 十二生肖 黄道吉日 民俗文化 周公解梦 查询工具 诗词大全 黄历生活
背篓
更新时间:2024-06-12 08:14:16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

  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要送一个“娘背篓”(又叫“儿背篓”),作为“斟粥米酒”礼行。背篓则成长筒形,腰小口大,专用来背孩子的;摘苞谷、粟谷则用“高背篓”,它口径粗,腰细,底部呈方形,高过头顶,象倒立的葫芦;砍柴、扯猪草要用“柴背篓”,它蔑粗肚大,经得住摔打。古代有首写背柴的“竹枝词”:

  "丁丁伐木向高岭,担荷斜阳下茂林;好共负篓城市去,卖钱买米度光阴?

  背篓中有一种专供男人挑苞谷的“撑篓”,由一根扁担将两只高3尺、径长1尺2 的篾篓串联起来,苞谷插得紧扎扎的,挑在肩上便于下坡陡崖。另有一种木制背篓,几根木棒,穿成一个能置物体的空架,用蔑丝系着,是背原木、送肥猪的好工具。有的为歇息时不释肩,用一“丁”字木棒将篓底撑住,人作半卧势,叫“打杵”。有古人作“竹枝词”唱道:

  "砍竹新编背篓,百斤重负力难休;好教两臂归圈套,一杵斜阳过岭头。"

  背篓,在山里人看来,如沙漠骆驼,江河三舟。近些年,大庸罗塔坪乡出产的“青岩篾背篓”还作为民间工艺品跻身“广交会”,受到海内外顾客称赞。

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版权所有:日历Copyright ©

滇ICP备2023005770号-15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