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万年历 十二星座 十二生肖 黄道吉日 民俗文化 周公解梦 查询工具 诗词大全 黄历生活
青海蒙古族育儿习俗
更新时间:2024-06-16 17:18:50

  青海蒙古族育儿习俗

  蒙古民族极为重视对新生儿的哺育。据方志《青海》载:婴孩临盆,即以两页轻软温暖之山羊羔滑皮包裹其腰部,以护脐带。因系草原,棉布较少,裹以皮或毡。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更古远。明《夷俗记生育》载:产时即裹以皮或毡,越三日方洗。

  蒙古民族重视喂乳。青海的蒙古、藏族的授乳时间,大概日哺三次。母乳缺乏时,多以牛羊乳和水以代之;即如产妇于稍事休养精神恢复后,离幕工作时,婴儿亦多授以牛羊乳,迨及断乳,即完全饮以牛乳,使其发育。渐次给与炒面、肉类以助长牙齿及消化能力。 蒙古民族对包孩子很重视。自初生到会坐前都包着。包法是用大一点的一块方布,向里折一角,把孩子的两腿并拢,两膝靠紧,两臂向下伸直,用方布包紧,在脚膝、胸部用布条扎结。这种包法,专门纠正或防止小儿膝部向外弯曲的毛病,便于长大后练习骑马

  蒙古民族育婴使用一种特殊的工具--摇篮。摇篮,古时称摇车。据《蒙古秘史》第60节载帖木真九岁,拙赤合撤儿七岁,合赤温额勒赤五岁,帖木格斡惕赤金三岁,帖木伦还在摇车上。《蒙古黄金史纲》载:济农的姐姐多古兰公主,决定打发巴尔斯博罗特济农回去,使鄂尔多斯库伯古特的特穆尔太师等七人护送,途中绝粮,拾沙葱以喂养摇车中的小儿,因此浑号库米勒。这里所称的摇篮指的是一块二尺多长的木板,下面有两张弓形的木条使它易摇荡,两旁有孔,可以穿带,把婴儿拴在板上,摇撼催眠。正如《蒙古吉林风土记》所云:令卧板上韦束其两臂,倚毡庐壁间,啼则摇之,徒居则悬之驼装之后。彭大雅《黑鞑事略》所记:孩时束以板,络之马上,随母出入的那种板子,指的就是摇车。

  近代蒙古民族用的摇篮与古代稍有区别,是用皮条或绳子吊在房梁上的婴儿睡眠用的船形小床,称为卧鲁格伊。卧鲁格伊是由七部分组成的:

  ①哈拉:摇篮前端的挡头,是把柳条弯成弓状,然后用红布、蓝布蒙好制成的。②厚布琪:前端有三个头的皮绳,一头系在摇篮末端的横档上,在上面蒙上纱或巾,皮绳上还系七个结,以示由北斗七星护佑着婴儿;③阿日拉:摇篮的栏木。④塔突尔:襁褓上的捆带。⑤高格超:带铁环的绳扣。⑥伊鲁:用柳条弯成的连接阿日拉的月牙型轱辘。⑦浩老宝苏:摇篮两头的横档。

  摇篮是用开花结果的山丁子树制成的,取其子孙繁衍、繁荣兴旺之意。制做摇篮的一般是年纪较长、老伴健在、子女双全、德高望重的人,以示对孩子的祝福。摇篮一般由姥姥家送,但如姥姥家没孩子,则忌送摇篮。

  有的地方在婴儿出生后七天就开始放入摇篮。放入摇篮,要举行摇床宴,有的地方称为祭篮仪式,请亲朋好友参加,并用黄油涂抹摇篮祝福。祝福女孩美丽聪慧,祝福男孩勇敢顽强。一般在摇篮前边的挡头上为女孩挂上镜子,为男孩挂上小蒙古刀。

  蒙古民族有给男、女幼童扎耳朵眼的习俗。《清稗类钞》云:有疾,延喇嘛诵经,服药不效,则穿耳一孔,贯以银丝,坠珊瑚一粒,谓其易于养育也。《新疆志略》也有同样的记载。女孩穿三个耳朵眼,三个耳朵眼中间带坠子,两旁戴耳环,亦有装饰之意。

  蒙古民族忌讳外人用手模小孩的头,认为不洁;小孩在五岁以前,一般不穿带扣子的衣服,也忌讳大人迈过或跨过孩子的衣服。

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版权所有:日历Copyright ©

滇ICP备2023005770号-15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