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万年历 十二星座 十二生肖 黄道吉日 民俗文化 周公解梦 查询工具 诗词大全 黄历生活
渭滨区生活习俗
更新时间:2024-06-13 14:32:53

  本区由城市、效区和秦岭山区组成,因其经济状况和文化生活水平不同,衣、食、住、行等方面存在着差别。

  服 饰

  解放前,农村青壮年男穿黑、蓝色土布对襟衫、褂、大腰裤。姑娘穿红、绿色布衣服;老年男、女穿右开大襟上衣,大裆裤,扎裤腿;一般中老年人男穿白袜子,圆口鞋,女四季扎裤腿。富者和城市商人相同,穿机织平布和丝绸,冬穿皮袄、长袍,戴礼帽。深山农民腿裹毛裢带,足蹬麻鞋,毛巾包头。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的衣料品种由棉纺平布发展到化纤、丝绸,各种时装不断更新变化,鞋袜由过去的布质变为现在的塑胶、人造革、皮鞋和尼龙或锦纶等丝袜。草鞋、麻鞋已经淘汰。遇天雨,不论城乡都穿防雨胶鞋。旧时,农村流行的泥屐已经绝迹。从80年代起,城区和近郊农村男、女青年流行穿西服,妇女烫发也盛行。

  饮食

  村民主食以小麦、玉米面为主,辅之以豆类、薯类和荞麦面。蔬菜品种主要有辣子、葱、韭菜、菠菜、萝卜、白菜等。习惯于一日三餐,不离面条馒头。早、晚稀饭、馍,佐以凉菜;中午多食面条。菜有三大王(鲜辣子、大蒜、鲜生姜),盐、醋调合一碟。平常款待客人常吃臊子面,先一碗捞干面条,后为汤面。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遇婚丧嫁娶,人们常设宴待宾,其酒席主要有三台席,鸡肘席,十碗席,还有四鬼抬桥(即四碗菜围一个火锅)。这些席,都摆有热、凉两套,配菜若干道(一碗为一道)。先凉后热(即先酒后饭)。在饮酒时,随即连上数菜,少则五道,多则二十四道,菜样亦不重复。

  席面的丰富薄寡,在于肉类和上菜道数的多少。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的饮食习惯亦有改变。1978年以来,农村逢年过节,全家团聚或设宴待客,肉菜酒类较前增多。近郊和城市更为丰盛,鸡鸭鱼肉,名烟名酒,样样皆有。

  居住

  本区村民住宅,多以地形条件选建。山区一般靠崖以窑洞为主,兼有房屋。富者瓦房,贫者草屋、瓦房兼有。房舍建筑多为一明两暗,中为正厅,两侧厢房。院落一般筑有围墙大门。富者为四合院,前厅房,后楼房,两面厦子加厨房。一进两院,侧为园子,是饲养牲畜、堆放柴草场所。院内多栽果,树花木。冬天人们习惯睡热炕。1983年后,多数村庄已统一规划,建起较整齐的砖木结构瓦房和砖混结构的二层以上的楼房,门窗安装玻璃。城市居民昔日住的草房、油毡小屋已无,除少数居住瓦房外,多数搬居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

  交通

  解放前,农村交通运输,多以驮畜为主,川道富裕户有木轮、胶轮大车。

  深山区以人背为主,川道担、挑、背皆有。驮畜有马、骡、驴。一般户养毛驴。人们出外探亲、访友、赶会,主要是步行,也有妇女骑牲畜。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活逐渐富裕,走亲访友,进城办事,一般骑自行车,或开拖拉机,或乘公共汽车。

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版权所有:日历Copyright ©

滇ICP备2023005770号-15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