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万年历 十二星座 十二生肖 黄道吉日 民俗文化 周公解梦 查询工具 诗词大全 黄历生活
客家年的必做的八件事
更新时间:2024-06-13 07:40:09

  客家年简介

  客家人过年不只一天,年终年首都计入其中,前后延续在20天以上。一般是以腊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开始(也有二十三日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后才结束。客家人过年远胜于其他的节日,具有时间延续长,涉及面广;投入的人力财力大;节日气氛特别热闹;内容也丰富多彩等特色。

  入年界

  从年二十五入年界过小年始至除夕,是过年的准备阶段。入年界后,家家户户为欢度新年而忙碌。在外地谋生的客家人就要千方百计赶回来与家人团聚,已在家的人自然就不准也不愿离家了。此时,一切安排 以过年为中心,一切与过年无关的活动都暂时停下。从此时起,日期的前面都冠上年字,如年二十五、年三十等等,一直到正月十五后才停止。

  在过年这个节中,首先的节目是送灶君(当然这活动对于信仰基督教的人家来说是没有的)。年二十五的当天下午或晚上,由家庭主妇在灶台上摆上清茶、果品,焚香点烛,叩首祈祷,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在此之后,客家人要做的事就开始多了,当然不是田地农活之类的重活,而是大扫除,办年货之类的活儿。

  磨豆腐,干鱼塘,杀猪、鸡、鸭等。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左右,家家户户开始磨豆腐。豆腐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食物之一,最出名就是酿豆腐。农家多数家门口有小鱼塘,到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前后全部鱼塘放水捉鱼,一方面要用塘鱼制作菜肴,另一方面方便春节后挖取塘泥做肥料肥田。与此同时,开始陆续杀猪。一般人家过年都要用上三四十斤猪肉,有的人家过年一户杀一头大猪,主要用途是:一、馈赠亲戚、朋友,每一户亲戚要馈赠二至三斤猪肉,特别是岳父家馈赠的肉就更多,新结婚姻亲馈赠的猪肉数目更为可观,否则会被人耻笑为孤寒鬼。

  洗柚叶澡。早上摘回柚叶,中午过后家家户户将柚叶放入锅内水中烧开,每人都要洗柚叶热水澡,其意是把污秽、穷气、衰气洗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洗过柚叶澡后便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换下的脏衣服当天要洗涤干净。因此,洗柚叶水澡含有除旧布新之意。

  准备年货

  川糖。龙川、河源、紫金等地出产的一种蔗糖。特点是粘性强,适合做年糕,几乎每户要购进上百斤。

  新衣服。每人最少要做一套新衣服、一双新鞋,买一双新袜。

  年米。一般来说每户最低限度要备足一个月的口粮,不出正月不准响碓。以前没有碾米机之类的加工机械,全靠人工用砻、碓加工,工作量十分大,大多要苦战三、四天才能完成。

  炒米糕。它的制作过程是:将粘米或糯米煮熟晒成饭干,然后用沙拌着饭干在铁锅中加热炒爆,有的用菜油炸爆,叫油炸米。接着将川糖煎成浆,将炒米、花生仁、芝麻等配料放进糖浆中搅匀捞起放入用板做成的木架内铺平压实,用刀切成长方形小块。炒米糕吃起来香甜、清脆,大人、小孩都喜爱吃。

  打炒米糕十分讲究技术,不但配料要合比例,而且煎浆时要讲究火候,弄不好就不能成块,而变成散米不中吃。一般来说,一斗米要配2.5斤川糖,只能多,不能少,特别要注意火候。有经验的人在灶头上放一碗清水,川糖煎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结浆,用竹筷滴一点糖浆于清水中,如已成松仁点即可,马上熄灭锅底火苗,把炒米放进锅中不断搅,用手试一试,如果十分粘手就可起锅将炒米倒进木框架内铺平压实,直到凝结后再用刀切成小块。

  油果。又名炸煎堆。油果制作比较简便,先将糯米碾成粉,每斗糯米配2.5斤川糖。将糖煮成糖液与糯米粉搓均匀,搓越久越松软,搓成粉团后再捏成一个个状似乒乓球大小的粉团,表面粘上白芝麻,再放进油锅中烧炸,炸成深红色即可起锅。过年时将所炸油果蒸软作为下酒料,这是在新年期间每餐不可缺少的食品。

  粉皮。将粘米磨成米浆,配上黄豆、芝麻、花生仁等配料,把米浆倒进铁勺内放入油锅烧炸,直炸至深红色即可起锅。炸粉皮吃起来香脆,老少咸宜,也是新年期间招待客人的食物之一。

  芝麻酥、花生酥。制作方法和打炒米相类似,以芝麻和花生仁为原料,将川糖煎成糊状再与炒熟的芝麻和花生仁搅拌,倒入锡盆内铺平压实,切成小方块。芝麻酥和花生酥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食物。

  以上几种年料,每家必备,全由自己加工制作。此外,柑桔、瓜子、饼干、糖果也不可缺少,这些年料多数要到市场上选购,数量也不多,主要是为了招待宾客。 客家人过年的年货绝大部分是自己动手做的,这些食物通过客家人的制作,成为具有浓厚客家色彩的食物。过年期间,客家人也有忌讳的食物,如酸菜、霉豆腐等,这些食物在平时的确是很受欢迎的家常菜,但过年期间,为讨吉利,只好暂时回避。

  上述年料,一般到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之前基本备办完毕。

  贴门神、春联

  大年三十这一天,客家人的主要事情是上红(贴春联、红纸和灯笼)表示红红火火,新春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 中引《黄帝书》说:上

  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 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萘,右郁垄,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茶、郁 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 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贴门神(对于信仰基督教的教徒来说也是忌讳帖门神的,尤其是那些年纪比较大的教徒,因为在他们心中只允许上帝这个神的存在)、祭祀祖先、准备年饭、守岁、洗平安澡等。而年饭中酿豆腐、腕子筒与长命菜是客家人少不了的菜。酿豆腐就是在豆腐的中间酿上肉馅,表示酿财酿丁、添丁又发财的意思腕子筒就是红烧猪蹄,这红烧猪蹄很具特色,不仅肉烂,更是香浓可口,这里面的配料有的是当地的植物根茎,因此形成的香味独特;长命菜其实就是整只的鸡或整块的猪肉放进锅中烹煮,待后再将整个大萝卜和整棵的芥菜加进,这里面的含意很深刻。在餐桌上,客家人如何进食也还有一番讲究。鸡头由长者吃,翅膀给出门的男人吃,读书的孩子吃鸡臂(腿)。一些平时很经常发生的小事情到了这天也会变得很有意义,例如:酒洒倒在桌上被视为发财,碗被摔碎看作会添丁,掉落了筷子当作有食缘。守岁,也称点岁火。客家人要用特制的三盏油灯分别点在厅、门、灶上,直到天亮。如一夜通明,这将意味来年吉祥平安,万事亨通。平安澡其实就是在洗澡水(直接煮开的有100摄氏度的水)里面放些特殊的东西:菊红、芦苇根等,等到适度温度后再洗(放冷水冷却视为无效)。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于:径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厂夭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径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

  打了一个脯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贵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旧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茶、郁垒或者两员雄赳赳的战将,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门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萘、郁垒画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 门目。但门目上两边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瘤,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据《宋史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明代朱元漳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 式,长盛不衰。潮汕人对春联更是重视,买一副春联,往往要琢磨很久。 从各家各户所贴的春联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 和价值观念。其中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劳上进、团结和睦的特点,像和睦一家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广勤生产五 谷丰登,善治家六畜兴旺等等。潮汕对联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一联。传说,林大钦早年曾当过私塾先生。有一年正月初一日,东家夫人过生日,请来先生撰写春联、寿联。只见林大 钦提笔沾墨,不假思索便写出此联。

  在潮汕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一个春字。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一层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这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谐音余 有异曲伺工之妙。

  迎财神,放鞭饱

  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于夜时分拜财神。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

  但人们宁愿相信财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间,会在这新春脚步来临之际将财气送到人间

  所以各家各户要在这时候拜祭。于是,子夜钟响,鞭炮喧天,烟雾袅袅,仿佛是一团团瑞云祥气,再有那财神到的吆喊声,更给这子夜增添了不少热闹。关于鞭炮,不少书已经有过详细介绍,它原来是人们用来避邪法灾的。《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已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 宗懔所载,似乎是承西汉东方朔的《神异经西荒经》之说: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灸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火朴)而出,臊皆惊惮。 犯之令人寒热,此虽人形而变化,然亦鬼魅之类,今所在山中皆有之。东方朔所提的,即使有那么一回事,也恐怕只是一种动物而已,后代人以讹传讹,于是爆竹便具有了避邪法灾的功能。不过,随着落后意识的逐渐淡化,潮汕人放爆竹一俗,已经很少包含驱鬼成分,而仅仅是为节日增添欢乐气氛罢了。而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许多大中小城市都开始在节日禁燃鞭炮了。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年三十和年初一,晚上睡觉时最好把压岁钱用利是封装着(钱多钱少无所谓),放在枕头下面,表示新的一年利利是是。

  拜年,送大吉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照睡(守岁)

  年夜饭后,全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边,拉家常,聊未来,谈天说地,一直聊到五更天明,迎来新岁。人们在辞旧迎新的除夕,以通宵不寐的形式守候新年的到来,称为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守岁的目的是祈求长命。因为是整晚不睡,人们要打起精神强坐,所以在北方俗语中称为熬年。民间为了阻止人们除夕睡觉,还形成了一种禁忌,说如果这晚睡觉,第二年身体就不好。守岁是为了强固身体,延年益寿。在古代守岁还是为父母或老人祈寿的重要方式,因此一般人都坚持守岁。从古迄今人们一直将守岁作为辞旧迎新的重要过程。守岁是对旧岁的辞别与对新年的守望。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岁火起源于古代驱邪的需要:民间曾经流传着年兽的说法,说有一个名叫年的怪兽,经常在除夕夜出来吃人。因为年兽害怕红色的灯火,所以人们在门口挂上红灯笼,在庭院点燃红红的火焰,这样就保证了家人的安全。

  这则民间传说表达了人们在时间变换中的紧张与不安定的感觉,所以人们以热闹的灯火驱走黑暗,迎接新年黎明的到来。除夕守岁,除了岁火外还有燃灯照岁的习俗,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明朝人过除夕,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谓之照虚耗,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掼春盛(挑礼盒)

  春节期间,潮汕的另一个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便是掼春盛 (春,一种分成三四层的,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是成对使用,所以也叫担春盛)。

  大年初一,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礼。过去,这些礼物总是装在一对大春盛中,由出嫁女的兄弟挑着送去。大舅子来到时,亲家要杀鸡宰鹅,热情款待,民间俗语所谓阿舅来,掠鸡台,说的就是这种风俗。大舅子送来的礼物中,除了大桔子必不可少,还得有数十节甘蔗,大概是暗祝女儿生活节节高的意思。礼物的丰俭程度由娘家经济情况决定,但一般是:刚出嫁的女儿礼物要备得丰盛一点,不然会被亲家看不起;而出嫁已久,甚至是当了婆婆的,就不那么讲究了。女儿家收到这些东西,便分送给亲戚邻里、这形成了潮汕春节习俗中的一大特色。春节里,鞭饱声噼噼啪啪,除了拜年者匆匆忙忙之外,还有不少老太婆,提着花篮,托着红盘,挨家挨户于门外高喊: xx阿姆,下物食(大妈,送点心来了)。因为各家各户都有媳妇,故此,各家各户都必须出动。从这一风俗中,可以看到潮汕人亲邻睦里的风尚。此外,如果家中有兄弟分家者,送的人就会按户分送。

  但是,嫁出去的女儿在这一天不能回娘家。初一回娘家,俗以为对娘家不利。

  家庭赌博

  春节间的娱乐活动很多,如游神、游锣鼓、标旗和猜谜等。 值得一谈的是,春节期间以赌为乐的习俗。 春节期间,大家都休息,兜里也都有钱。大街小巷七,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人围着赌博。更多的是家庭赌场往往是一家老小围聚一桌,由家长做庄,其他人押注,赌个夭翻地覆,但最终是肥水不流别家田,因而有的是欢乐,没有真正赌博时的紧张和担心。尤其是劳碌一年,难得有欢乐机会的家庭主妇们,更乐意趁此机会玩一玩。大多数家庭只赌一晚便不再赌了,只是旧俗不改罢了。但有的人也可能由此而引起赌兴,真赌下去,弄得几家欢乐几家愁。

  今天,赌是犯法的,不能以此取乐,要彻底改变这一恶习。

  回娘家(食日昼)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 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 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或日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 十四日是送神 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迎神时,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鸡、鱼、猪头,如果经济不允许,也可免去,但是一盘米、一盘红糖却少不了。因为奉上白米千盘,意谓新年五谷丰登;红糖一盘,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礼毕,便燃放爆竹,这时神灵便全部各就各位了。

  有趣的是,在诸路神仙上天的这段日子,各乡村的庙字还不能忘了上供。为什么神灵上天了还要上供呢?因为上天的仅仅是各路神灵的领导他们的手下还在坚守岗位呢!谁勤于祭拜;谁偷懒,他们会一一登记在案。

  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语言方面,凡是破、坏、没、 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场的人就得马上说上两句吉祥的顺口溜(如缶(瓷器)开嘴,大富贵等)来弥补。这一天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 断炊之虞。忌洒水、扫地、倒垃圾,这叫做聚财。因为潮汕 人在这一天,往往将水、士视作财气,将垃圾、粪便视为肥 水,洒扫、倾倒垃圾,唯恐把财气扫走、倒掉。与此同时,潮汕人在除夕将大小水缸装满之后,就举行封井仪式。即用一个大的簸箕将井面盖住,然后祭拜井神。初一日不能揭开簸箕,因为人们往往将水视作财水,一揭开簸箕用水,岂不意味着财气外流?近年来由于用上了自来水,往往是这里在举行封井祭神,那里却拧开水龙头,让水哗哗直流。因此,盖井禁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认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 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择。同时, 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 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版权所有:日历Copyright ©

滇ICP备2023005770号-15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