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万年历 十二星座 十二生肖 黄道吉日 民俗文化 周公解梦 查询工具 诗词大全 黄历生活
腊八节的传说和习俗
更新时间:2024-06-12 03:58:11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

  十二月八日为腊八节。古代腊日没有定期,到了晋代以后,都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为腊八。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于这天成道。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北宋东京(开封)各大寺庙都在这天举行浴佛会,做七宝五味粥,这种粥叫腊八粥,又叫佛粥。后来民间也做腊八粥,甚至朝廷也做腊八粥,以赠百官。山东各地腊八日吃腊八粥极为普遍。德州的腊八粥用八种粮食和果品制作,其中必定有枣,象征吉祥。腊八粥的枣是“早“,栗是“力”,就是早下力气,争取明年五谷丰收。要把腊八粥做得稠一些,粘糊糊的,粘是“连”的谐音,意味着连年丰收。黄河口垦荒人家,家有新妇,腊八日用黄米、红枣制糕,名为“吃碗糕”。即墨把腊八节作为农家的节日,据说取自“七人八谷”,是对谷的纪念。

  腊八节正是隆冬季节,天气寒冷,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旧时,邹平等地的地主为了表示对长工的仁慈,过了腊八节才行辞退,临走时,赠送几个腊八糕。

  腊八与祭灶老北京人谓“腊七、腊八儿,冻死寒鸦儿”,是说进入大寒,天气已冷到极点。街头偶尔传来“菱角米来哟!”的叫卖声。

  腊月初八,家家熬腊八粥,米、豆务求春全,人们尽量搜购。较为珍贵的是菱角米、鸡头米和薏仁 米,这是高档腊八粥不可缺少的原料。

  清代,雍和宫内例年要熬制大量的腊八粥,用来敬献给佛、皇室和王公大臣,其次才是自用和象征性地施舍给一般的佛教徒,故谓之“佛粥”,并说喝腊八粥的目的是与佛结缘、求道,寓意像佛祖当年那样,喝了牧女施舍的杂豆粥而得道成佛。

  民间争相效仿,成为一种节令饮食。富户以腊八粥为享受,从用米到选粥果均极尽奢华,甚至下米的清汤里还要加上参须,谓之 “福寿粥”。旧时有诗讽刺说:“富户一锅米,贫家半年银。权奸喝粥后, 还是无道人。”平民百姓的腊八粥仅是一种稍加枣、栗的杂豆粥而已,至于那些揭不开锅的穷人,只能到附近庙办的粥厂,要一碗略有几个枣的稠粥, 即令如此,他们也深感欣慰了。

  腊八日,民间还要用米醋泡上去皮的蒜瓣,密封于坛罐内,置于较暖处, 20天后,其醋色泽深红,味酸微辣,谓之“腊八醋”,“腊八蒜”.除夕夜吃团圆饺子时,这是不可缺少的佐料.老北京人总说:“这才有年禧味儿呢!” 如今每到飞雪迎春的时候,各大副食商场门前摆出了五彩斑斓的杂豆、 粥果,比当年更丰富。至于雍和宫为统治阶层熬粥的事,早已成为历史的陈 迹,但庙里昭泰门内西南角的旗杆下还保留着一口熬粥的大铜锅,供人观赏。

  旧时春节前除熬腊八粥外,还要祭“灶王爷”。相传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驻人间监察善恶的神,他手下有两名善恶童子,手捧善瓶和恶罐,给每家 每户记帐。等到腊月二十四日上天朝奏玉帝时具实奏本,上天据此决定降福 或降祸。

  旧京,市内居民不见得家家都常年供奉灶王爷,有的只是腊月二十三日临时“请”一份上有“司命之神”题款的“烧灶”(一次性祭祀用的纸 像),夹在一个木制的神纸夹子上,向它叩祭。只有一些小门小户和小二荤 铺、切面铺、烧饼铺才常年供奉“金灶”。

  有配偶的小门小户供双座金灶, 谓之“灶王爷”、“灶王奶奶”;无配偶、丧偶的与上述铺户则一律供单座 金灶,故有句歇后语说“烧饼铺的灶王爷,独座儿”。一般多是用纸糊一神龛,将纸像贴在里边,挂在锅灶上端的墙壁上,两旁饰以红对联。

  神龛下边用钉在墙上的木橛托起一块长板当供案,上设香炉和蜡扦。每天当是“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 到腊月二十三日晚上,供上关东糖、糖瓜、谷草、料豆、凉水,由男家 长主祭上香,亦由男眷依尊卑长幼次序行三叩首礼。礼毕,连龛带像一并放 于松柏枝、芝麻秸架子上点火焚花,谓之“送祭”。届时大放鞭炮,谓之“ 过小年”。

  祭灶最早用黄羊。清末以来,除皇宫仍沿用旧俗外,民间则一律用关东糖、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爷之口,免得他在玉帝面前说自家的坏话。

  旧京,一过腊月二十,街头就有售关东糖的,以江米做成,色尚白,因此卖 关东糖的总是吆喝“赛白玉”。糖瓜成分较差,以麦芽做成,稍含酸味儿。

  卖糖的地方除各大糖房,便是南北果子市的糖市,卖到二十三日晚上为止, 卖不出去的到明年正月还可蘸糖葫芦,赶白云观、大钟寺、厂甸等庙会去卖。 随着时代的,祭灶已成为历史名词。

  但每届腊月底,农贸市场上还可见到从农村来赶档子卖糖瓜的车子。

  不过,糖瓜的个头儿已跟糖球差不多了, 故有人戏作打油诗说:“小巧玲珑摆一车,袖珍糖瓜最难得。送给灶君像算子,好计人间功和过。”当然这是笑谈。其实,人们买了去,晚上分给娃娃们尝个新鲜儿。

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版权所有:日历Copyright ©

滇ICP备2023005770号-15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