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万年历 十二星座 十二生肖 黄道吉日 民俗文化 周公解梦 查询工具 诗词大全 黄历生活
北京民间绝艺(一)
更新时间:2024-06-13 08:16:32

  手工挂毯

  北京手工地毯的主流产品为90道和120道,道数越多,毯子的密度就越大,质地越有弹性。以120道为例,说明每平方英尺的节点多达14400个,每个节点都需要工匠扣一下经纬,都倾注了工匠的心血。因此,这方寸之间的地理更迭,其实也在默默彰显着地毯工艺的细致精妙。

  从更广袤的地理空间来看,北京手工织毯更可以看作不同民族艺术集中交融的成果。想当初,波斯人梦想驾着飞毯游历四方的时候,地毯对于北京人而言恐怕还是未知数,国内只有维、藏、蒙古等有着席地而坐习俗的民族才用地毯。到了明清时期,从维、藏、蒙古等民族进贡到紫禁城的宫毯,在经过宫廷气息的薰香搅拌后,才有了对称稳重的北京式图案。不单是织毯,“燕京八绝”其他工艺大多也呈现这一特点。由此不由想到,我们若以地理为经纬来考量“燕京八绝”等昔日宫廷艺术,会发现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生存轨迹,即:盛于宫廷、散落至民间作坊、国营厂再现辉煌、辉煌渐落回归民间。如今,包括手工织毯、景泰蓝、漆雕、牙雕等在内,技艺精湛的工美大师往往已经退休,因此己家居室成了玲珑的民间“小作坊”,一批真正的大师级作品应运而生;反观那些曾经辉煌的老手工艺工厂,如今或倒闭关张或“剑走偏锋”干起了三产。难道只有隐退,才是“留住手艺”的解决之道?

  答案或许和盘金毯的技法一样难解,但至少我们知道,织毯的正反两面都需要花费心血,才能织出真正的精品。同样道理,在呼吁老手工艺吸引青年才俊、转变经营机制、创新艺术思路的同时,作为北京传统手工艺的消费者(或鉴赏者也好),我们得去感受它们与生俱来的“温暖”。这一点,或许更重要。

  手工艺溯源

  手工织毯:也称“宫毯”,中国早期宫廷用毯大多由习惯以毯为生的边塞部落或地方政府供奉而来,唐代出现官坊毯的雏形。 真正的官坊毯出现在元代,据《大元毡·工物记》载,成宗皇帝大德二年(1298年)工部奉旨在大都(今北京)青塔寺设织作所,其间制造的地毯均为宫廷专用的官坊毯,还专门设立匠作院画局负责官坊毯图案的设计。

  明代建立后,朝廷接管了大都的官营织毯机构,并为紫禁城织造了一大批精美华丽的宫廷毯。清廷入主北京后, 在全面接受汉文化的同时, 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 出自内廷的图案样稿发放至北京、新疆、西藏等地,由官办地毯作坊或指定艺人织作,北京毯逐步确立了严谨、对称、儒雅、祥和的艺术风格。清代后期,北京民间涌现出一批手工织毯作坊,以满足京官、商贾和文人雅士的需要。

  1956年公私合营后,北京地毯厂(分一至八厂)逐渐将散落在各作坊内的民间艺人整合起来,宫廷毯这项老手工艺得以保全并有进一步的艺术创新。 时至今日, 惟有地毯五厂仍坚持生产,掌握传统技艺的技师有十余人。

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版权所有:日历Copyright ©

滇ICP备2023005770号-15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