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万年历 十二星座 十二生肖 黄道吉日 民俗文化 周公解梦 查询工具 诗词大全 黄历生活
走近禅宗祖庭
更新时间:2024-06-12 15:43:09

  走近禅宗祖庭

  少林寺山门全景

  三祖洞

  南华寺中轴线航拍。

  “拈花笑处”——禅宗祖师殿落成开光法会。少林寺简介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为印度高僧跋陀敕建,以弘扬佛法、翻译佛经。少林寺及少林文化本身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北魏正始五年,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来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共同翻译印度世亲菩萨《十地经论》,历经三年,完成行世,有力地推动了北方禅学的发展,少林寺成为当时佛学重镇。

  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达摩大师到少林寺后山面壁九年,首倡禅宗,并广召信徒,弘扬禅法。后世尊达摩大师为中国佛教禅宗初祖,少林寺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在唐代,少林寺为当时禅学重镇。唐弘道元年的禅宗教派重要领袖法如禅师入少林寺传教,六年后圆寂于少林寺。当时著名禅师如慧安、灵运、同光等,皆驻锡少林寺。到了宋代,随着禅宗初祖达摩在少林寺传法故事的广传,少林寺又被推上了佛教至高无上的地位。元朝建立后,朝廷大力推崇佛教,作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地位举足轻重。

  少林寺是少林功夫的发源地,历史上有少林僧兵保家卫国、抗击倭寇的佳话。经历史和文化积淀所形成的集多元文化于一体的少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少林文化厚重博大,包括禅宗文化、禅武文化、禅医文化、禅艺文化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3年,少林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2010年8月1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时下,在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的发心护持下,少林寺广弘禅武医文化,力行“四弘誓愿”,在寺庙建设、文化交流、慈善教育、僧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受到海内外民众的好评。少林文化已被世界越来越多的民族认同,成为连接世界人民友谊的纽带。“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嵩山少林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持了千年不变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传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少林寺致力于传播的平等、慈悲、清净和圆融的精神可以增进人类之间的理解,净化人心,在促进世界和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释永信方丈如是说。

  三祖禅寺简介

  三祖禅寺始建于公元505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了,坐落在安徽省潜山县的国家五A级旅游名胜区的天柱山脚下的凤形山上。为南朝国师宝志禅师开创,梁武帝赐名“山谷寺”。隋初,禅宗三祖僧璨在此弘扬禅法近二十年,并将佛祖衣钵传给了四祖慧可大师,于公元606年在此立化,故称三祖禅寺。先后有志公禅师、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等祖师大德在此著锡弘法。公元758年,唐肃宗敕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公元772年,唐代宗谥三祖僧璨为鉴智禅师,赐三祖舍利塔为“觉寂塔”。宋太宗谥开山祖师宝志禅师为“宝公”禅师,并给三祖寺敕了佛舍利,建塔供养,做大法会为母亲祈福求寿。

  三祖寺辉煌的历史文化地位,使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先后有李白、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在此修身养性、著书立说,至今还有他们留下来的已成为国宝的四百多幅摩崖石刻保存完好。寺里现在除大雄宝殿和祖师殿等殿堂外,保留下来的还有三祖洞、传法石、立花塔、宝公洞、摩崖石刻、三祖舍利塔等名胜古迹可供瞻礼。

  三祖洞是三祖著述《信心铭》的地方,这部典籍在禅宗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三祖传授心地法门的一部宝典。古有禅师教人,每天诵《信心铭》,将其当做早晚功课来读诵,以时时提醒自己顿悟成佛,感悟禅门“不二”法门的修持理念与方法,这是禅宗最上乘的修行方法。古今中外的大德都非常重视以之修学和弘扬,比如:中峰明本禅师、倓虚法师、净空法师、慧律法师、冯学成居士等大德都先后专门讲授过。

  宝公洞是志公禅师著述《志公禅师因果经》的地方,中国佛教史上的著述众多,但只有两部著作才能称为经,另一部是《六祖坛经》。所以,这部《因果经》从古到今也都非常流行。

  1983年,三祖禅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寺院开放。近年来,三祖寺在住持释宽容法师的住持下,与四众弟子在寺院建设、道风建设、慈善救助、友好交流、文化艺术、禅宗研究、人才培养、资料整理、管理修学、讲经弘法、人文旅游等方面都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常言说:“天下名山僧建多”。中国佛教胜地有“四大名山,六大祖庭”之说。禅宗六大祖庭是:初祖少林寺在河南洛阳,二祖和三祖在安徽安庆,四祖五祖在湖北的黄梅,六祖在广东韶关。三祖寺现有面积两百多亩,目前不仅是研究禅宗文化和修学的大本营,也是皖西南人文旅游名胜,古诗中也有“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之说。

  由于三祖禅寺是世界禅宗祖庭,所以国内外如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国,以及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专家学者和朝圣旅游团,常年络绎不绝,仅大年初一这一天就有超过十万人前来旅游祈福。

  三祖禅寺曾先后被评为“2007中国佛教文化旅游胜地十强”,“2008全国民族文化旅游,新兴十大品牌”,以及“五好寺院”等荣誉称号。三祖禅寺长期以来都在发挥自身禅宗祖庭优秀文化资源的优势,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努力地奉献着。

  双峰禅话--四祖寺

  四祖寺,原名正觉寺,又名双峰寺。位于黄梅西山,与东山五祖寺相隔20公里,由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创建于唐武德7年,距今已有1380多年的历史。

  具有中国禅宗丛林之始的四祖寺,高僧辈出,龙相云集,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影响深远。中国禅宗丛林由此发端,四祖道信大师成为中国创建僧团的第一人,四祖寺被尊为“第一座禅宗祖庭”。

  从达摩祖师到三祖僧粲,禅宗弘法传承的方式皆为“一僧一庵,一衣一钵,随缘而往,不恒其所”,这种明显带有印度苦行僧烙印的修行方法,决定了禅学在四祖以前仍以外来文化为主导。

  四祖道信大师将禅宗“游化传法”的行为方式改变成“聚居传法”,将“化缘为生”改变为“农禅并重”,从而在丰富禅宗理论与实践上开创了具有划时代意义中国化、本土化的历史进程。为禅宗文化在中国更广泛、更持久地发展奠定了基础。寺庙香火鼎盛、殿宇高起,唐宋时盛极一时,有殿堂楼阁八百多间,僧侣达千余人。全国政协委员、中佛协副会长、现任方丈净慧大师创新提出的“生活禅”,实现了禅宗理论的新突破。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千年禅刹,生机盎然。

  东山禅韵——五祖寺

  五祖寺,又名东山寺,始建于唐永徽五年,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法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大师得衣之地,被御赐为“天下祖庭”。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全国重点开放寺院。

  纵观全国诸多禅林,尤以五祖寺影响最为深远,在中国佛教史上位居显著。五祖弘忍大师传承四祖道信大师所倡导“农禅并重”修行方式,使它一直延续至今;提出了“顿悟”禅宗理论,并广为传播;衣钵传承不拘一格,五祖传六祖典故恒久流传,由此确定了五祖寺由印度禅演化为中国禅的奠基地位,五祖寺为中国禅宗发源地,弘忍大师为中国禅宗创始人。

  宏伟辉煌的五祖寺坐落在巍巍大别山脉的东山之上,海拔八百米,峰峦层叠,庙宇若现。寺庙自唐到清香火兴旺,唐宋尤盛,有殿堂楼阁一千多间,僧侣一千多人,先后还出了一百多名高僧。自建寺以来,每年朝山的香客数以万计,不少文人骚客前来游览,并留下很多千古传颂的诗篇。

  南华寺介绍

  南华禅寺始建于公元502年,由印度高僧智药山藏创建,南朝梁武帝敕额“宝林寺”。公元677年,唐朝六祖惠能驻锡曹溪,开创南宗顿悟禅法,寺宇得以中兴,说法37载,南宗禅法大播于天下,惠能示寂后其真身保存在南华禅寺。六祖的嗣法弟子又相继开创了临济、沩仰、曹洞、法眼、云门五宗,临济下又衍生出杨歧、黄龙两派,合称“一花五叶七枝”。禅宗经朝鲜传入日本,又进入欧美,继而传遍世界,南华禅寺因此被尊奉为“禅宗祖庭”。六祖惠能弟子法海记录六祖的说法内容整理而成《六祖坛经》是惠能的禅学思想,被誉为中国佛教史上伟大革命,是唯一一部被尊称为“经”的中国佛学著作。

  公元696年,唐朝武则天赐改为“中兴寺”,3年后赐改为“法泉寺”。公元968年,宋太祖赐名“南华禅寺”。1600年,明代高僧憨山禅师大力中兴,寺风日盛。1688年清朝官员尚可喜将寺院重建。1933年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移锡曹溪,主持修建南华,将寺院移建为现中轴线布局,历时十年巨工告竣。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南华禅寺的保护,多次拨款维修。1962年将南华禅寺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华禅寺又是全国佛教重点寺院之一。

  南华禅寺主体建筑面积逾2万多平方米,分为曹溪门、放生池、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灵照塔、祖殿、方丈、钟鼓楼、禅海岸、斋堂、广东佛学院曹溪分院、多宝阁、长廊、“拈花笑处”等。此外,寺内还珍藏着六祖惠能、憨山大师和丹田大师的真身。目前,南华寺拥有国家一级文物327件、二级文物165件、三级文物49件,一级文物数量占全广东省六分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文物当属千佛袈裟和历朝圣旨。千佛袈裟由唐代武则天赐给六祖惠能,长2.86米、宽1.46米,绣有1000尊佛像和12条戏珠龙纹,制作工艺精巧绝妙,是罕见的唐代传世刺绣品;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圣旨、唐中宗神龙元年圣旨、元八思巴文圣旨、藏文圣旨和明正统十年御赐大藏经的圣旨均是文物中的珍品。

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版权所有:日历Copyright ©

滇ICP备2023005770号-15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