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万年历 十二星座 十二生肖 黄道吉日 民俗文化 周公解梦 查询工具 诗词大全 黄历生活
厦门万石岩天界寺
更新时间:2024-06-12 06:37:22

  在万石岩西侧的醉仙岩(古人说它山势犹如仙人醉卧,故称之为“醉仙岩”。 天界寺顶峰的大岩石,形似一只蹲着的骆驼,被称为“骆驼峰”,有一座清初月松和尚募化兴建的天界寺。昔日寺僧晨间撞钟108下,声闻遐迩,因而有 “天界晓钟”之称,为 厦门小八景之一。寺前有一巨石掩覆成洞名“醴泉洞”。洞中有口井,被称为“仙井”。沿寺后拾级而上,有“问仙路”、“仙迹石”、“石棋局”、“灶浴盆”等景。顶峰巨石,刻“天界”二 字。临近绝顶又有一石洞,名“ 长啸洞”,洞壁有明万历年间平倭将领施德政等人的唱和诗。天界寺的建造,缘起于元文宗图·帖木耳蛰居金陵时的潜宅。 公元1328年,元文宗即位后,为不忘落魄之时,旨令在朝天宫秦淮运渎闪驾桥北,建造龙翔集庆寺, 以志纪念。明洪武二十一年,龙翔集庆寺遭火灾,焚毁殆尽。这把火正合生性嫉妒的朱元璋心理,为做出顺应“昭然天意”的天界寺姿态,他下令迁出城外,扩大规模,选址重建。几经斟酌,勘定“灵烟缭绕,瑞气氤氲”的凤山,是修造禅院的理想之地,遂大兴土木,择吉动工。钦命在即,未几告竣。

  建成后的天界寺,庄严巍峨,气势雄伟。有金刚殿、天王殿、正佛殿、左观音殿、石轮藏殿、三圣殿、左伽兰殿、右祖师殿、回廊、钟楼、毗卢阁、半峰亭、华严楼以及方丈、僧寮、斋堂、仓廪等建筑,寺产田一万三千余亩,遍布高淳、溧水。僧侣云集,香火袅袅。皇帝朱元璋赐名天界寺,敕书“善世法门”匾,额于寺门。并将浙江天台高僧真淳所献佛牙舍利供置该寺毗卢阁,足见眷顾之隆。当时,天界寺与灵谷寺、报恩寺鼎立而三,号称“金陵三大佛寺”,统管京城全部沙门僧众。其中,天界寺分管次大刹二:鸡鸣寺、静海寺,中刹十二:清凉寺、永庆寺、瓦官寺、鹫峰寺、承恩寺、普缘寺、吉祥寺、金陵寺、嘉善寺、普惠寺、弘济寺、接待寺,成为城南禅林寺院之主。一时,天界寺胜过大雷音,上自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纷至沓来,顶礼膜拜。四方僧徒,求经度牒,参禅悟道,佛事极盛。确实是明朝初期名震遐迩的佛教胜地。

  天界寺地处南郊,丘陵环抱,绿树掩映。晨钟暮鼓,庙宇轩昂。环境幽朴,形同世外。墨客骚人,多驻其间。或心旷神怡,留连忘返;或吟诗作赋,了悟禅机。每当大地春回,熏风和畅,万木吐翠,百鸟齐鸣的时候,踏青寻芳的游人,皆以“游牛首,宿天界”为美事,频年不疲。出神入化,令人陶醉。因此,天界寺自然还是当时的旅游胜地。明永乐二十一年,天界寺复焚于火后,数经涅盘。离离原上,凄凄芳草。断壁残垣,寒鸦枯树。一片衰败,卒不忍睹:“近山凤去花仍碧,遥海人归树独青。玉辇宸游竞寥廓,行人挥泪读新铭。”明天顺二年僧人觉义,募捐化缘,拟重修寺院。无奈心余力蹇,应者寥寥。老逝有期,筹措无人。虽竟数椽,盛况难再。清咸丰元年,兵燹四起,雨花台不幸沦为主要战场。天界寺首当其冲,在劫难逃。殿宇亭阁,销毁几尽。唯有一殿庑和两银杏,侥幸留存,成为天界寺阅尽沧桑的历史见证。

  寺前有一巨石掩覆成的洞名为“醴泉洞”。洞中有口井,被称为“仙井”,水质清甜甘冽,酿酒十分好喝,故称之为“醴泉”。沿寺后拾级而上,有“问仙路”、“仙迹石”、“石棋局”“灶浴盆”等景。顶峰巨石,刻“天界”二字。临近绝顶有个天然岩洞,站在洞中高声一呼,便觉得山鸣谷应,回声很响,故名“长啸洞”,洞壁有明万历年间平倭将领施德政等人的唱和诗。登上绝顶骆驼峰,放眼四望,厦鼓岛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昔日寺僧晨间撞钟108下,声闻遐迩,因而有“天界晓钟”之称,为厦门小八景之一。寺前有一巨石掩覆成的洞名为“醴泉洞”。洞中有口井,被称为“仙井”,水质清甜甘冽,酿酒十分好喝,故称之为“醴泉”。沿寺后拾级而上,有“问仙路”、“仙迹石”、“石棋局”“灶浴盆”等景。顶峰巨石,刻“天界”二字。临近绝顶有个天然岩洞,站在洞中高声一呼,便觉得山鸣谷应,回声很响,故名“长啸洞”,洞壁有明万历年间平倭将领施德政等人的唱和诗。登上绝顶骆驼峰,放眼四望,厦鼓岛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天界晓钟”包含“仙井”和“仙岩”两部分。“仙井”在“仙岩”下方巨石之洞里,洞中泉水流入井中,水质甘洌,可以醇酒,故称泉叫“醴泉”,洞也就叫“醴泉洞”。洞口岩石上有明万历年间刻的“醴泉洞”三字,已经上百年了。从仙井旁拾级而上,就是仙岩了。仙岩,又称醉仙岩,建有天界寺,掩映在浓荫密林里。天界寺是清初月松和尚募建的,供奉观音和仙翁。大殿的楹联写着:“遍布慈云求大士,回生妙术托仙翁”。过去,寺里的和尚,每天拂晓念经,必先敲钟108下,钟声悠扬激荡,也就有了“天界晓钟”的美名。天界寺后有二块巨石,一块上刻“仙岩”,一块上镌“天界”,远远望去,二块巨石宛如骆驼伏地,故醉仙岩又称“骆驼峰”。二石之间有段颇陡的蹬道,尽处就是“长啸洞”,两头贯通,长风呼啸,凉爽异常。洞壁刻有明代抗倭将领的征倭唱和诗。 明代诗人高启曾赋《登天界寺》以记之:“雨过帝城头,香凝佛界幽。果园春乳雀,花殿舞鸣鸠。万履随钟集,千秋入境流。禅居客旅迹,不觉久淹留。”明人王向的《游牛首山归宿天界》诗,形象地描摹出春游人们的愉悦情景:“看山遥在万峰西,归路亭亭江日低。散吏自堪携伴侣,闲心犹得住招提。经坛露净天花落,塔院清风谷鸟啼。长习跏趺入禅寂,亦知虚幻此生迷。”

  民国十八年,南普陀寺知客僧广恩法师应聘就任天界寺住持,募集巨资,全面翻修扩建寺宇殿堂寮舍楼房,寺貌焕然一新,抗战期间,寺宇失修,蔽败不堪,一九四六年广恩和尚门徒传声法师继任住持,再度募资翻修殿堂。 一九五八年,寺院为部队借作营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部队撤离,岩寺仍由传声法师任住持。一九八五年,由地方政府拨款和海内外缁素人士捐献巨资,对寺宇殿堂进行全面翻修扩建。大雄宝殿改建为歇山式琉璃瓦的双层殿阁,殿左新建地藏殿,与右侧新修醉仙岩相对称。东西侧扩建凌峰楼和望海楼。此外,山门、围墙、庭院以至上下山石径、围栏、公路等设施,均重新营造。寺中大小佛像以及钟、鼓等法器也添置、刷新,内外焕然一新,庄严、宏伟、壮丽,成为厦门岛上较具规模的佛教寺院之一。 现任住持广声法师,九十余岁,福建省南安县人,师从广恩法师。

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版权所有:日历Copyright ©

滇ICP备2023005770号-15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