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万年历 十二星座 十二生肖 黄道吉日 民俗文化 周公解梦 查询工具 诗词大全 黄历生活
道情皮影
更新时间:2024-06-12 07:42:46

  道情皮影是豫西灵宝特有的一个剧种。道情皮影戏,由于方言、民歌俗曲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道情戏的唱腔,基本上是徵调式,用竹笛满眼定调,相当于现在G调音阶。 道情戏的传统乐器,丝竹类四弦、目琴、三弦、竹笛。击乐类有翅板鼓、三岔板、碰钟、小锣、手钗、马锣。1947年后,乐队中又增加了二胡、笙等。 道情皮影戏的人物和道具全部用牛皮做成,人物则成侧面形象,由许多小片组合而成,其道具有桌椅、宫殿、城门、车船、桥、马、虎、龙等。该剧种目前已极为罕见,只有几个老艺人会表演,被称为戏剧"活化石"。 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概况 环县道情皮影概况 环县古称环州,它是正宗陇东道情的故乡,是代表甘肃省独特剧种--"陇剧"的诞生地。陇东道情的精髓正是别具地方艺术特色的环县"道情"。它与牛皮灯影相互结合,美妙绝伦,相得益彰。成为戏坛曲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

  据考证,道情起源于宋末元初,当时道教的武当派和佛教的少林派,为了反对蒙古族的统治和外族的入侵,往往三五人手拿渔鼓、简板、木鱼进入瓦肆游说,鼓动人民群众反抗外族侵略,这渔鼓、简板伴奏下的游说逐渐产生了早期的"道情"。环县四合原乡兴隆山道观的修建和祭祀神灵为环县道情与皮影的结合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会。它不仅是宣传道家思想的圣地,而且真正成为环县道情皮影艺术成长的摇篮。 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环县就有道情皮影戏班活动,清末民初则大盛,形成气候,覆州盖县至今。它是地方曲艺中的一种傀儡戏。以灯光下的"纸亮"为舞台,四五人就可进行演出。戏剧中的人物布景、道具俱用优质牛皮精心刻制,着色而成,表面平滑,色彩鲜明,光亮透亮。乐器伴奏有二胡、四弦、水梆、渔鼓、简板、笛子、笛呐、唢呐等统统集中于后台,演唱挑线者端坐前台,通过挑线使牛皮影人映透纸亮,同时进行剧中各种角色的演唱和人物的挑线操作。前台主

  演不但对剧中人物的生旦净丑、善恶忠奸的道白演唱和后台乐队吹拉弹打通晓娴熟,而且瞻前顾后,纵览阵容,指挥后台,一旦出现走音跑调、乐鼓不偕时,即以余光手势表情暗示指挥,从而使纸亮外的观众毫无觉察。 环县道情音乐高亢激昂,婉转悠扬,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唱腔委婉流畅,情深意长。挑线操作神韵飘

  逸,栩栩如生。抒情曲调尤以"嘛喤"(又称帮腔)最具感染力,每唱至高潮动情处,根据固定格式,主唱领起,全体合声,一腔三折,一唱三叹,气氛浓烈,娓娓动听。更令人叹服的是长达三四个小时的唱腔道白全由主演者一人男腔女调、多腔并用,旁无提词,全本贯通。演唱念做,声情并茂,挑线操作,游刃有余;舞台场面,有条不紊;管弦丝竹,一锤定音。 环县道情皮影全部道具,仅装两只木箱而已,一条毛驴就可以驮着走乡串户巡回演出,简便易行,出入方便。且它演出地点多数在群众居住的冬暖夏凉的黄土窑洞中,在窑洞演出,开门见山,宽敞豁亮,收音聚光,别具风

  采。群众形象的称之为"吼塌窖"。 环县世世代代养育着象黄土一样热忱、刚强的环江传人。他们出生时落在黄土炕头,去世后掩埋在黄土地下,一生中"道情"成了他们大苦大悲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夕阳下的田野里累的筋疲力尽之时,他们会站在沟沿上磨耙上,尽情大吼几句道情,顿时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涤荡,尽扫无存。高兴时唱激扬的快板,痛苦时吟忧怨哀婉的慢板。道情唱词多用七字、十字联句,押韵自如,便于识记。一曲曲唱词简直是一首首多情优美的诗

  ,既哲理自现,又佳句百出,既悠扬婉转,又声韵和谐。

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版权所有:日历Copyright ©

滇ICP备2023005770号-15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