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万年历 十二星座 十二生肖 黄道吉日 民俗文化 周公解梦 查询工具 诗词大全 黄历生活
福州:寻觅龙山古巷的历史遗痕
更新时间:2024-06-12 10:37:14

  2年前的一天,福州龙山古巷一座老屋斑驳的墙上,一片泥巴突然脱落,露出“樟隐祝先生祠”几个大字,后房主又凿掉了上方抹在墙上的厚泥现出“奉旨祀典”。两块刻石的发现,风雨飘摇中的古巷顿时热闹了,人们好奇地围观,媒体纷纷考证,新闻报道时见报端。果然这“樟隐祝先生”非同寻常。樟隐就是宋代的祝穆,是朱熹的得意门生,史载:祝穆,字和甫,初名丙,其先新安人,徙居崇安。与弟癸同从朱熹受业,后被荐为迪功郎。著《古今事文类聚》前后续别四集、《方舆胜览》七十卷。

  这样看来,祝穆可算是宋代的一个理学家、一个文学家了。这时有人提议要研究其生平,有人呼吁要保护这老屋,可是龙山巷的拆迁已是规划好的,这不添乱了吗?于是有官员出面澄清:房子的结构早已改过,保留价值不大。这解释真睿智,众人纷纭之口终于闭上,死水微澜的古巷复归沉寂。其实,其时的龙山巷已是“徐妃半面妆”了,早在上世纪90年代福州就开始旧城改造,古巷的一大半建起了一片楼房,俯瞰着另一小半日渐衰败的老屋。拥挤、破落却无可奈何。但古巷、老屋大多有过辉煌,有很多历史的故事在诉说。

  近日,龙山巷孑遗的老屋正式开拆了,这两天我都拎着相机在这里徘徊,心里涌起的是一种难言的情感。似乎在追忆童年的旧时光,我从小就在这一带长大,这里有我 儿时的伙伴;仿佛要驱散古巷飘忽的疑云,巷名龙山,龙山却首尾难见;着意在寻觅历代名人的遗痕,回味那一段段悲欢离合的故事。

  眼前是一片片断壁残垣,一堆堆瓦砾弃物。老屋相连,都已坍塌,但结构依稀可见,多为三进大屋,大房间挨小房间,住户密集。二进与三进之间均有十多级石阶,而最后一进多建在“小山”上,围墙外便是芝山开元寺。福州自古多山,所谓“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福州人耳熟能详的是“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除了屏山、乌山、于山这三座我们能见到的山外,另外六座山都是“三山现”的余脉,说法不一,多以罗山、冶山、闽山为藏,以灵山、芝山、钟山为不可见。龙山即灵山,实际上古人已替我们作了分辨,清《榕城考古略》清楚记载:“灵山,俗讹作龙山,与芝山相连,一山二名,皆越王(即屏山)之支也。历代铲凿殆尽,微见冈阜”。据说当初在山上发现灵芝,可能为方便称谓故以灵、芝分名山之东西。我推断这老屋后进的小山包,应就是山之东面微见冈阜残留的龙山了。

  在乱石中拾级而上,脚下老屋已化废墟,龙山古巷满目疮痍,可我仍不忘在这里寻觅。砸坏的花窗格精致、褪色的马鞍墙高耸,残破却依然撩动着我的情怀。弯下腰,屏住气,拨开颓土沙砾、破砖烂瓦,看看历史还能留下一些什么:几件油光发亮的破衣烂裳,半堆字迹漫漶的报刊残页和那一地破碎支离的粗瓷碗片……拆解的古屋旧房,一切都成了垃圾。所有有价值的,都已湮没无迹可寻。可遥远、破碎、迷离的历史遗痕,却常在我记忆是中闪回。龙山巷,无论是古老的还是现代的,总在默默地倾吐着无尽的惆怅,让我为先人悲欣交集的人生沉思。

  祝穆的祠堂,不知是否有人考证是何时迁来的。但我分明记得福州府志有记载,明代著名的学者、藏书家,号称闽中十子之首的曹学佺,曾在这里建“别业”号“灵山草亭”,并作《灵山草亭落成》诗 :“鹫岭亭初落,龙山会未收。烟光迷故国,寒序饯穷秋。白菊香醪熟,青莲黛色浮。授衣今已过,长得振衣游。”曹学佺精通音律,擅长度曲,谱写过闽剧的主要腔调逗腔,并创剧社“儒林班”,因此被认为是闽剧始祖之一。唐王在福州称帝时,授礼部尚书等。清兵入闽,在离此不远的西峰里家中自缢殉节。曹为人坦荡,曾撰联“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

  到了民国,有省教育厅长晚年自号“龙山砚叟”的郑贞文住在这小巷。1933年 蒋光鼐主政福建,一改前任“以闽治闽”,排斥福建人,但郑仍被委以重任。时人有诗调侃:“又是黄梁梦一场,柴门袖手看人忙。生气勃勃龙山巷,王气消沉朱紫坊。书记通宵抄节略,委员克日整行装。家车奔走怜科秘,履历争投广万昌”宦海升沉,富贵无常。其中“生气勃勃”写郑,相对“王气消沉”的是闽人陈培锟,陈从北洋起已连任数届财政厅长,此时赋闲。起用郑贞文,可谓知人善任。郑是教育专家,留过洋主攻化学,曾帮助陈嘉庚筹办厦门大学并出任教务长、代理校长。他担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达12年,为福建教育事业建树颇多。抗战时,提倡“笠剑学风”:笠,是勤劳、质朴的象征;剑,是庄严、勇敢的象征。鼓舞民众同仇敌忾,培养学生爱国情操。文革中,历经折磨患病而死。

  值得一提的是,龙山巷中的老屋场景还出现在老作家王西彦笔下。从1942年开始,王西彦辗转于广西桂林、平乐、南宁和福建永安、南平、福州等地,1945-1947年7月间居住在龙山巷内,这期间创作了《还乡》等三部长篇小说,并为当时《星闽日报》撰写长篇连载小说《进窄门的人》,两年多来,他对居住的宅屋有了深刻的印象。其在作品这样描写:王寓究竟在哪里?在一座三进五开间的大院落里,旁有附属的楼房,从第二进一扇边门出入,好像依傍"看不见"的灵山(俗讹称为龙山)地势构建的,楼下只有半间,楼上倒有两间,有点"上重下轻"似的夹在两座大宅院之间,坐落小巷深处,闹中却显宁静……晚年撰写回忆录《乡土·岁月·追寻》,对这段岁月也有详述。

  如今前人、老屋、古巷都已是过眼烟云。只有开元寺的金顶在阳光下闪耀,拆迁后的古巷将让地给这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曾经十分破败,一度沦为街道工艺厂的古庙。盛世修史修志当然也离不开修庙,开元寺雄心勃勃想要恢复鼎盛时期的规模,“北跨龙山与芝山”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版权所有:日历Copyright ©

滇ICP备2023005770号-154 All Rights Reserved